“不满于现状,不满于自我,不满于安逸”是何晓青坚持一生的座右铭。
新上海一号煤矿属于典型的侏罗纪富水软岩地层,巷道极易发生底鼓变形,工艺复杂、支护强度大。软岩支护既是世界性难题,更是挡住矿井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何晓青作为生产负责人,挺身而出挑起重担,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为了矿井的未来,他潜心钻研富水软岩支护难题,数月不休,一心扑生产一线与软岩“死磕”到底。
“要找准软岩的两个‘命门’,一是放水,也就是‘无水掘进’;再就是要快,做到‘快进快采快撤’,把压力甩在后面,无论是高效采煤还是快速掘进,就都迎刃而解了!”面对如何实现“放”和“快”,何晓青带领团队针对富水软岩治理逐步形成了防治水技术和软岩支护技术两项成套技术体系。
何晓青大胆革新传统技术,果决推行新工艺,将智能化建设与矿井实情完美融合。他不断改进支护机具和人员配置、提升装备水平提高现场作业机械化程度、合理改进辅助运输、优化巷道支护参数、提升支护效果等技术手段,对现场问题进行研究制定措施。
矿井1806N辅运巷掘进工作面在淋水加大、沿空压力大的情况下,施工23天成巷432.5米,日进尺达到21米;在软岩地质条件下最高月成巷进尺突破549.6米(施工27天),日进尺创出23米最高记录,有效缓解了采掘接续紧张的局面。
2022年底,矿井智能化工作面建设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这是矿井的首个智能化工作面,也承担着矿井“单面达产”的重担。而就在这段非常时期,何晓青远在家乡的老父亲病重住院,家里告急的电话催了一遍又一遍,一边是矿井的未来,一边是病重的老父亲,他恨不得自己能有“分身之术”做到两面兼顾。但这个时候他不能自乱阵脚,不能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了全局的发展。
努力终于迎来了回报。连续多天紧锣密鼓的安装工作后,矿井首个智能化工作面进入试运行状态。松了一口气的何晓青连忙往家赶,连夜驱车,千里奔袭,直到看着卧在病榻上的老父亲,经过家人近一月的精心照料,虽身体虚弱但精神不错,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短暂陪伴父亲一周后,何晓青又踏上了返矿返岗的行程。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八年的省外奋斗之路,让何晓青深深地明白只要选择了一条路,就要不放弃、不怯懦,就要勇敢地、坚强地、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因为在路的尽头是初心,找到了初心也就找到了方向。